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导师介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29浏览次数:533

专业介绍

1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兼具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和环境保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3名教师获得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9名教师获得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资格、4名教师获得省室内环境检测资质、1名教师获得桩基检测上岗资质、5名教师获得能源审计上岗资格,有4名教师与外界合作创建了科技型公司,积极参与固体废物资源化再生利用、企业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污水处理工程、企业能源审计、企业清洁生产咨询等产学研合作。在学生培养方面积极构建面向产业服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使多数本科生在校期间能参与实际项目的取样监测与实验分析、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污染治理方案编制、工程经济核算与评估、工程施工管理、CAD图纸制作等实训,增强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工程设计单位、环评机构、各类环保公司、环保管理机构、清洁生产咨询机构、自来水厂、大型企业环保科、环境监测站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要求。

2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控制材料、纳米及低维材料等新材料为教学科研的主要方向,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设置了电子信息材料与能源环境材料两个方向,围绕功能材料专业的专业特色,设置了金属材料材料与磁性材料两个特色方向,并在专业方向上设置了模块相关课程。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与实际技能的结合,把材料工程与技术、材料制备加工、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制备与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控制等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结合企业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的设置和新兴学科的交叉培养,培养兼具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又有很强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综合型人才,为长三角地区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人才。本院专业涉及面广,可供就业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很多,学生毕业后能在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规划、检验检疫、材料制造与加工、机械电子、光电子、微电子、新能源、纳米材料、技术监督等相关单位,以及管理与产品认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部门工作。另外,继续在国内外读研深造也是不少毕业生的选择。

3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人,占总人数的43%,具有博士学位的26人,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近三年来共发表SCI论文55篇,EI论文11篇,省部级项目30余项。现已建成了薄膜电子学实验室、电子材料与器件工艺实验室、新材料加工与测试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光电薄膜与器件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的资产总额为860多万。目前拥有功能材料专业硕士点。本专业主要研究材料中各种物理、化学过程,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磁电子材料与器件及高分子材料等。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并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能力,身心健康、素质优良、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导师名单:季振国  霍德璇  赵红挺  唐俊红  吴圣姬

   详细介绍


    季振国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进入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82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半导体材料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等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职务。2007年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的身份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中国致公党浙江省委委员,致公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支部主委,浙江省十二五新材料重大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块状经济专家组成员,《无机材料学报》编委,中国真空学会理事。

 季振国教授曾多次赴国外和香港等地访问研究。1984夏赴英国Surrey大学接受技术培训,1988-1989年赴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访问研究,19961997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研究,1998-2000年期间多次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访问研究。自1993年起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2000起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已经指导过70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季振国教授长期从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以及分析测试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成绩优异,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完成6项国家级项目,正在执行2项国家级项目,完成或正在完成10余项省部级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累计被Web of Science引用500多次,编写学术专著和教材3部,获得省、厅级奖励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和使用新型专利权20余项。



   霍德璇,男,196310月出生,研究员。

    1984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198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00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日本富山大学); 20004月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20024月日本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3年东华大学,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2007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材料研究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能源材料、自旋电子材料。

    回国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基金项目1项,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外期间主持完成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日本新能源产业综合技术开发机构(NEDO)资助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参与广岛大学卓越研究据点COE重大项目1项,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基金1项。

    主讲课程:固体物理基础、量子力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材料制备与表征



     赵红挺,博士,教授。1998年于美国怀俄明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1998-2000)、华盛顿州立大学(2000-2001)、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2001-2006)、怀俄明大学和研发公司(2007-2011)从事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有关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 主要涉及多功能环境(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在环境保护与节能领域的应用如应用矿物学、吸附材料、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核废料迁移和固定、抗菌材料、防化技术以及纳米流体与节能等。曾主持与参与美国能源部、环保部、国防部、农业部、地质调查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邦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资助的13项课题的工作,并获得了一些成果。2012年全职回国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在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Dalton Transac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Clays & Clay MineralsWater ResearchApplied Clay SciencesDesalinationJournal of Inclusion Phenomena& Molecular Recognition in Chemistry 等国际期刊共发表SCI收录研究型论文19篇,截至20138月,已被他人引用达800余次。

    研究领域:环境纳米材料及应用技术;环境污染清洁治理;智慧环保;绿色环保产品

    联系方式:hzhao@hdu.edu.cn



     唐俊红,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地球化学博士。先后在原地矿部甘肃地矿局中心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所工作,2009,09-2010,07年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高访学者。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科研及教学。先后主持和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科研项目28项。其中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及和横向项目25项目。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教材2本。在教学方面,先后承担环境毒理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学概论” “环境监测短学期实习”“珠宝鉴赏及其工艺设计多门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并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



    吴圣姬,女,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2003年获得日本冈山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环境保全专业工学硕士,20063月获得日本冈山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能源转换科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4-20073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JSPS博士后研究员),得到研究经费,开展了关于金属汞的脱除的研究。在日本能源协会第38回煤炭学会上发表了关于高温脱H2S中生成的CaS的氧化分解200111月),该学术论文获日本能源学会的奖励(2002221日)。2003317日获日本化学工学会奖励。2005915日,在22th匹茨堡国际煤炭学会上获得了杰出科技墙报奖。20074月进入现单位,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有1个较好的研究团队。这几年主持并顺利完成了2项省部级项目,现主持一项省级项目。近年来一直从事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燃煤烟气的净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最近开展大气污染物监测方面的研究,主要做产生雾霾天气主要成分的监测以及控制技术的研究。


新闻来源:卓越学院招生网作者:摄影: